2007年7月5日

[單車] 河濱單車道



重出江湖的小藍 



小藍很早之前就來我家了,那是14年前買的車。這台車在當時算是很囂張的,碳纖維車架,只重10多公斤而已,後來還加裝了前避震,可惜後來騎到他的機會很少。因為最近幾年的單車熱加上出去前這兩個多月的空檔,讓我又把小藍找出來,可是年事已高的小藍,很多元件都掛了。這次的大修,變速組、煞車組、內外胎都換了,還加買LED前燈、手套,共花了六千大洋,可以買台新車了.....





小藍跟我



昨天小藍才大修出廠,今天就把它騎出去兜風了,沿著基隆河、淡水河一路到淡水,整整給他騎了42.62km。15歲高齡的小藍在大修後,感覺不錯,只後變速定位應該還可以再調整一下,可是沒有考慮到用了29年的身體,很久沒騎了,剛復出就狠狠的騎了40多公里。現在好了,屁股感覺從兩片變成了四片,上下樓梯腿也不像自己的,平常真的太少運動了.....



這次是我第二次騎到淡水,上一次是在小藍到家之前的事,對,就是15年前的事,國中。那時候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勁,就找了幾個同學一起騎去淡水,國中生還真是熱血,都沒考慮多遠就出發了,中途休息了不少次,犁田等鳥事都有發生,很艱辛的到了淡水車站前的麥當勞。現在勒,弄得很方便的腳踏車專用道,伴著河濱的風,很舒服的就到了淡水,真是今非昔比啊。





台北市還有這麼完整的稻田耶,我是都市俗



關渡自然公園紅樹林



關渡自然公園中的專用道,左邊的木棧道是人行步道



關渡宮前的溼地,還有很多白鷺鷥



關渡宮前孤零零的龍舟



竹圍站跟淡水站之間的綠色廊道



淡水線旁的自行車道



小藍跟背景的觀音山

2007年7月3日

[啃書] 東京鐵塔



上次看書看到哭,不知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已經忘記因文字而落淚的悸動,終於又被Lily先生跟他老媽的羈絆給喚起。

買書的時候,聽同事說:「連XXX看了都哭了,應該很好看。」就想,有這麼誇張嗎?可是我也中招了,在咖啡廳落淚,隔壁桌還有兩位正妹。不過我落淚的方式是很夢幻的那種,幾滴眼淚從眼角滑落,順著臉頰在下巴凝成淚珠,落下,夠優雅了吧.....

「老媽,要走了嗎?」
「老媽,我什麼都還沒有為妳做耶......」


這兩句就是爆點,足足在這裡停了五分鐘,忍著、ㄍㄧㄥ住、破功。

Lily的老爸,就像傳統的大男人,跟台灣傳統的父親角色很像,可能是被殖民的影響吧,總覺得那描述的情景很熟悉。就像書的副標,「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老爸只是個過客,在某些必要的場合出現,盡些老爸該有的功能。為啥傳統型的老爸總是這樣,保持距離是餵了要維持尊嚴嗎?只有在Lily的老媽過去了之後,兩人間的距離才拉近些。

真搞不清楚,到底這種距離塑造權威感是誰教的?說些貼心話會怎樣,一定要用打罵來表示關心嗎?很討厭這種親子的互動方式,我家老爸也有點這種調調,當然不到只有必要場合出現這麼慘,但是跟小孩的互動是彆扭的。以後有小孩一定不能這樣,很想當個可以跟小孩有效互動的家長。

Lily的老媽守護小孩的精神,藉著Lily詼諧的筆觸,一點點的拼湊出來,很口語化的寫法,平淡但是卻很深刻。隨著Lily年紀的增長,慢慢的可以體會母親的用心,只要孩子好,媽媽操勞點沒關係,永遠都幫孩子想到下一步,就連自己的後事,也都自己安排好。養兒防老?對老媽而言,孩子永遠是孩子。

最後一個章節,也是最催淚的章節。前面的爆點是倒數第二章的最後,接著的第九章,是用來讓你繼續落淚的。子欲養而親不在,真的就是這樣,常常想說等我再有成就些,就要給老媽買啥買啥,就要帶老媽做啥做啥的,往往最後都只剩遺憾。當失去了,才知道思念有多濃,才知道羈絆有多深。

很喜歡Lily在每個章節開始寫的那段,像沉思又像呢喃的文字,都會重複看個好幾次。文字並不特別優美簡潔,很平常,但也就是這般的平常,才能帶出平常下的深刻。


東京鐵塔
作者:Franky, Lily
譯者:
曹姮
出版:時報文化 2007.06


2007年6月27日

[啃書] 把妹達人 the Game



這本書是被要求要看的,敝店同事看我是個宅男,極力推薦我看這本,還很高明的用「這本書賣的不錯,店裡同事不會看這本,這任務就交給你了,看看為啥賣的好。」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勸我去學學把妹,真的是被感安慰,多麼崇高的同事情誼啊。

我斷斷續續的看,終於給他看完了。看完還是很懷疑這是真人真事嗎?GOOGLE了一下,Neil Strauss@wiki。.......把妹是門好生意,我只能這樣說。

Neil Strauss on <i>ABC Primetime Live</i> :ABC做的專題,可以看到 Neil Strauss 改造前後的樣子、謎男上課的影片片段、還有 Neil Strauss 的女友 Lisa。

Neil Strauss on The View :Neil Strauss 上ABC的訪談節目被一堆女性圍攻,Lisa 也有出現。

STYLELIFE ACADEMY:直翻就是型男學院......這就是作者的把妹事業了。

我可以理解為啥會有這麼多人想要付錢學把妹,因為學校沒教過,而且這是實用且需要的。不是每個男人都有姊妹的,有姊妹的會許比較可以了解女人在想啥,但是只有兄弟的或是獨生子的,這真的就有難度了。女人的思考模式跟男人是不大一樣的,真的需要教導才能理解,沒看到兩性議題的書總是賣的嚇嚇叫,因為有需求咩。

書的內容應該算是報導文學,把作者從挫男變成把妹高手的過程完整紀錄,還有很多把妹的招數透漏。但說起來,想學把妹的人看這書還是不適合,因為不是GUIDE BOOK,有點像勸世書的感覺。把妹誠可貴,上床價更高,若為真愛故,兩者皆可拋。大概就是這種調調。作者在書中是站在某個高度,看著把妹同儕迷失在把妹世界中而不可自拔,而自己卻出汙泥而不染。

最後的部份是遇到 Lisa 的經過,就像是真命天女一樣,一切都是這麼的恰好。不過如果你看到最後一頁..........嗯............(排版的也真夠力的,恰恰好把那幾句擠到最後一頁,很故意。)


把妹達人 the GAME
作者:尼爾.史特勞斯 Neil Strauss
譯者:貓學步
出版:大辣 2007.05

2007年6月25日

[啃書] 捨棄在八月的路上



會想看這本書,不是因為作者、不是因為芥川賞、更不是因為封面的信義誠品。說到這個,平常人可能以為這是日本的街景,可是對在那裡混了半年多的人,這個景色太熟了,三樓的那個心經......更扯的,還把前景的貨車改成日本的貨車,真是搞不懂這個美編在想啥。
佐藤敦,一個年近三十歲卻仍在飲料公司打工、負責自動販賣機補貨工作的年輕男子,在長期面對那遙不可及的電影劇作家夢想、漸行漸遠的夫妻關係等問題之後,終於到了該做一個了斷的時候……。

本書為日本第135屆芥川賞得獎作品,作者從佐藤敦與看似獨立自主的女貨車司機水城之間的互動著手,深刻描寫出年輕世代在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心情,以及對於生活、愛情無所適從的茫然心境。
會看這本書,單純是因為這段封底的書介。

三十歲,以前對於這所謂的整數關卡,總是嗤之以鼻,覺得不過就是個數字咩,好像是啥重大的事情。可是到了也是年近三十的時候,隨之襲來的,是種不明所以的感覺,一種混合了焦慮、迷惘、空洞等奇怪情緒的雞尾酒式煩躁。

「三十而立」,這傳統的價值觀,到了現在卻還有其社會影響力,當初焚書為啥不徹底點,還留下這種餘毒。自以為是現在人,也知道C型人生等新名詞,理智中知道不需要位這煩惱,可是時候到了,骨子裡古板的那面還是出現了。那種對自己及未來的不確定感是很焦慮的,又身處在瞬息萬變的21世紀,所有的不確定是加倍的。就算每天過的很充實、很忙碌,但是那走一步算一步的感覺.....唉......

現在也只能抓住每一個機會,讓自己更好,更有準備的去迎接未來,可是......那走在迷霧中的感覺依舊。船到橋頭自然直,是啊,我也常這樣對自己說,可是能按圖索驥不是更好嗎?常看到舒適圈這名詞,要能將自己拉出舒適圈才能進步,不過想要安穩平順的生活難道也錯了嗎?人本來就是趨向穩定的不是嗎?

書,看完了,感覺普普,倒是多了不少牢騷。年紀,到了,感覺混亂,倒是少了不少從容。


捨棄在八月的路上 八月の路上に捨てる
作者:伊藤たかみ
譯者:王蘊潔
出版:臺灣東販 2007.06

2007年6月15日

[展演] 拉摩的異想世界 On Danfe



萌荷官網(法) 兩廳院介紹1 兩廳院介紹2



有些人在看展演節目的時候,不會先看節目單,希望不要用有色眼光來看表演。而我是屬於另外一種,到現場的時候一定會先找節目單來看,先對節目或是團體有些想像,才去欣賞當天的表演節目。對未知的表演來說,尤其是些較抽象的表演,先看節目單會讓你的觀賞角度順著節目單的框架走,會少些"自己"的感覺。



我習慣對表演有些概念後再觀賞,尤其是舞蹈類的,因為想要有個切入點去看,如果觀感不夠強烈,就順著節目單的角度走,如果很有心得,還是會看出些自己的東西。不過表演藝術本來就是很主觀的,看不懂是常有的事,多接觸就會有些感覺。藝術不只是拿來欣賞的,而是要去親近,久了搞不好藝術就會喜歡你。



講了這麼多,其實去看拉摩的異想世界時,都不重要,廢話這麼多只因為寫東西要有個起頭 XD。之前在四月的時候就有在兩廳院的節目介紹上看到DM,雜湊的畫面看起來很有趣,「比《艾蜜莉》更炫、更幽默的法式狂想,舞蹈與多媒體極致交融的華麗感官新頁」這兩句介紹讓我很好奇,到底她們是怎麼跳舞的。



精采、過癮、還想再看一次。這是看完後的直接反應,沒有太多複雜的原因,只因為太歡樂了,還想再去享受一次那種感覺。「On Danfe」是節目的原名,也是想要表達的,就是跳舞有多麼的快樂。中間有幾段舞者的獨白,說著跳舞是什麼,「像身體中有氣泡」、「就是想跳」.....,看著都想在位子上扭起來。



看完還有個心得,原來拿古典樂來跳嘻哈,還真是讚。或許是因為拉摩的巴洛克音樂本身就很有戲劇性,搭配上嘻哈盡情奔放的肢體律動,其實不會衝突,反而是種耳目一新的感受。除了嘻哈外,還有很多不同的舞蹈元素,芭蕾、踢踏、土風舞、非洲舞蹈,都可以在舞碼中發現影子。除了這些外,A Cappella、口技、雜耍、跳床等更會讓你瞠目結舌,真的,你絕對想像不到這些MIX在一起有多歡樂。



背景的多媒體投影更是一絕,看網路上的資料,萌荷將舞蹈與多媒體結合已經有不短的時間,在現場看的出那熟練的程度。舞者與背景結合的很巧妙,而且影像與動作的搭配也很精準,但也有個壞處,就是讓你不知道該把視線放在哪,是背景還是舞者,因為都是那麼的吸引你的目光。



一大捲的氣泡布跟飛行小馬,有看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說啥,實在太經典,整個兩廳院都翻掉了。沒有看的人要把握機會,只剩6/16晚場跟6/17午場兩場,剛剛看了一下兩廳院售票系統還有位置,有時間的不要錯過了,可以讓你HIGH很久的舞蹈表演。

2007年5月24日

[啃書] 偷書賊 The Book Thief



這段時間應該是死神最忙碌的歲月吧,莉賽爾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個過客,雖然死神遲早會把她帶走,但三次的相遇與一本書,卻讓這見過大風大浪的死神無法釋懷,將這故事講了出來。

沒想到死神這麼會說故事,不同於一般說書人平鋪直敘,死神會在多條故事線中穿梭,還在時間順序中跳躍。不過也對,對死神來說,短短的時序對有無限時間的他而言,也沒什麼拘泥的。死神還知道賣關子,把結局先告訴你,卻讓你更想知道在結局之前的故事。死神說故事還有個特點,很愛OS,常常在故事中間穿插些旁白 ─ 死神觀點或是小故事。

文字,是這故事很重要的一個部份。讓偷書賊從目不識丁到能寫出自己的故事,都是因為文字的魅力。但很諷刺的,同樣是文字的魅力,卻也讓希特勒鼓動了他的同胞,去對抗 ─ 不,是殲滅曾是同胞的異族。

很多關於這段歷史的故事,看了不少,但還是很難相信,到底是怎樣的時代背景與個人魅力,可以讓一整個民族跟著一位,就一位狂人幹下這麼可怕的事情。去奧斯維辛集中營看過,當天是晴空萬里,可是一接近集中營,週遭的空氣就下降了五度,肅殺。如山的皮包、眼鏡、頭髮,一張張照片,一間間毒氣室。為什麼?

就是這種反差,才能映照出人性的光輝。「我不斷地高估人類,也不停的低估他們,我想說的是,我很難給人類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我想要問他,同樣是人,怎麼有人如此邪惡,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人類的文字與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by 死神

能比市場先一步的看到書稿,也是身為書店工作者的小小的福利,尤其是能先看到好看的小說,目前看過樣稿的同事,沒有一個說難看的。不想寫太多破壞大家閱讀的樂趣,再等一下,七月這本 "偷書賊" 就會上市了。

《偷書賊》,請從現在開始期待到七月。 這是另一個同事 Ring 寫的推薦,我寫不出這種的,就直接借來用了。XD


原文出處: [啃書] 偷書賊 The Book Thief

2007年5月15日

[啃書] 失竊的孩子 the Stolen Child



第一次知道哥布林,是在打RPG的時候。只要是帶點西洋神話背景的角色扮演遊戲,其中的低階怪物,通常就是哥布林,在歐美哥布林算是很普遍的奇幻生物。調換兒也是西方滿通俗的一種傳說,不過在東方好像就沒聽過類似的故事,拿來嚇小孩的通常是"虎姑婆"。

"失竊的孩子"是個很好看的故事,自從追風箏的孩子大賣後,翻譯文學的選書角度,就開始往這類型的小說走。是怎樣的類型呢?就是好看,不迷信大牌,開始選些故事性強,劇情精彩的小說。應該是說這種轉變是從英文書市開始的,在樣書階段就開始,故事性強的小說在經紀人的奔走下,就會引起眾家出版社搶購,接著就是一連串的行銷,如果對上讀者胃口,就是本暢銷書了。很像在賭博,不過得利的是讀者,因為更多會寫好看故事的作者被發掘,當然讀者也就會有更多好看的故事可看。

當你被關在小孩的身體中,隨著時間流逝,經過越來越多事,但身體卻依舊一樣,你會不會想要長大?當你看著另一邊的世界多采多姿,而自己卻只能在森林中過著日復一日的日子,你會不會想要參與?當你知道自己原本也是屬於那多采多姿的世界,也可以有同樣的生活,你會不會再找個小孩來竊取他的身分,好讓自己回到那世界?於是就有了這種宿命式的輪迴。

對大哥布林來說,他其實有三段人生,第一段是被前一個哥布林偷走的人生,第二段是漫長的哥布林生涯,第三段是偷來的亨利‧戴的人生。當他變成亨利‧戴後,在模仿的生活下,他原本生為人的天賦慢慢的回來,也讓他對自己的根越來越好奇。知道越來越多關於自己第一段人生的記憶後,慢慢的對這理所當然的"抓交替"感到罪惡,當他的兒子出生後,他的罪惡感又加上了恐懼,因為他知道,不遠處的森林中,有著從前虎視眈眈的夥伴。

對A一袋而言,在溺斃後,他應該就要乖乖的當個哥布林,融入森林的生活,等待很久很久以後,回到人世的機會來臨。但他卻不像其他的同伴一樣,他盡力讓自己保有之前的記憶,試圖用文字來留下這些記憶。終於讓他知道了是誰奪取了他原本的人生,開始從旁觀察。最後他了解了,被奪去的人生是回不來的,充其量也只是去假扮另一個人,那不會讓他變回亨利‧戴。最後,他也找到能對抗這漫長時間的方法,去找尋和他愛的小黑妞,脫離這輪迴,一起攜手開創未來。

這故事劇情精彩,讓兩位主角輪流說著自己的故事,用不同的角度去看,看的時候,會期待另一位主角的觀點。故事中其實充滿了無奈,對失去至親的無奈,對日常反覆的無奈,對社會變遷的無奈,對宿命輪迴的無奈,還滿灰暗的內容。不過最後兩位主角都選擇了面對過去,接受現在,不被那輪迴纏住,走出自己的路。很過癮的小說,難怪AMAZON會買下他的電影版權,還滿期待拍出來的結果。

P.S. 遠流還滿用心的,用兩位譯者分別去譯兩條故事線,雖說有點取巧的節省翻譯時間,但兩位都翻的不錯。而且怕讀者與背景距離太遠,加上了不少的注釋,值得鼓勵一下。


失竊的孩子 the Stolen Child
作者:凱斯.唐納修 Donohue, Keith
譯者:
朋萱/ 朱孟勳
出版:遠流 2007.05


相關聯結:
出發與回家:寫在《失竊的孩子》中文版發行前夕 by 灰鷹 @ 灰鷹巢城
[紙房子]奇幻 - 2007.04.28 - 失竊的孩子/凱斯.唐納修 by 路那 @ Go to the Moon
「閱讀」讀 凱斯唐納修《失竊的孩子》:動人的小說 by 逸 @ 卵生水筆仔

2007年5月13日

[啃書] 光之國度



一看到試讀本的時候,就深深的被故事的內容吸引,"大抽屜"這篇故事的結尾是如此的意猶未盡,令我非常期待這本"長篇小說"。書到店的時候,還在庫存就迫不及待的拿起來翻閱,結果第二篇故事"兩個茶碗"的開頭,與"大抽屜"完全不搭軋,失望的以為這只是本短篇小說集,因為上班還有事情要忙,就匆匆的闔上小說,帶著些許的失望。我發現我錯了。

在同事的推薦下,直接敗回家,原本只是想說分段看的,結果就算等等要早起,還是手不釋卷的一路看完。"光之國度"不是本短篇小說集,但也不像是長篇小說,是在同一個設定下的世界中的許多片段,但都是在一個統一的故事線下發展.....這樣說起來,好像應該是長篇小說耶.....不管,反正就是本好看的小說,而且還是個"系列"小說,就是要讓你等的那種。常野物語系列有三本,依照折耳上的出版計劃,七月一本,九月一本。

有點像在看X-MAN的感覺。從前從前,特殊能力是很普遍的,但是隨著時間流逝,只剩"常野"這一族的人將這特殊能力保留了下來。特殊能力本身就是受人覬覦,原本聚在一起的常野族人,為了躲避當權者的威脅,只能選擇分散四方,各自守著這特殊的血脈。但隨著歲月的腳步,似乎這時代需要他們的能力來成就些什麼。

這樣的設定,想像中應該會是部氣勢磅礡、高來高去的小說,但恩田陸把故事寫的很溫柔,多的是對能力的反省與謙卑。很多段的故事都是在對自己能力的不安,不能理解為何要背負這能力,進而去學習、理解、接受。看完後可以理解為何封底有"一本刻骨銘心的療傷小說"這樣的文案,不過這文案倒是煽情了些。

要我挑的話,"大抽屜"跟"駛出國道"是我較喜歡的兩篇。不是說其他的故事不好看,中間的每一篇都可以抽離視做一篇短篇小說,而且各有各的味道,只是這兩篇剛好中我的點。很想要有春田家的"收藏"能力,可以收羅古今中外的知識,而且不但只是收藏,還能進化到"迴響",很想體會一下那種知識交融後共鳴的感覺。而阿律的告白,就是我喜歡"駛出國道"的原因,很貼心、很可愛的告白方式,SWEET。

書中的每個篇章手法不盡相同,一開始好像各自獨立,但一篇篇的讀下來,角色開始重複出現,慢慢編成一個巨大的結構,會讓人很好奇到底常野的過去及未來。很吸引人的小說,好讀又好看。


常野物語系列:光之國度
作者:恩田陸
譯者:高詹燦
出版:奇幻基地 2007.05

2007年5月8日

[啃書] 奇想之年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我曾試圖去模擬,當我親友逝去的時候,我會有什麼反應。可能有人覺得這樣事很觸霉頭的,對我來說在腦中模擬各種情境,是面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方法。曾經以為可以很堅強的面對這類的事情而不掉一滴淚,但是去年外公離開的時候,已經讓這種假設破功了。在看完奇想之年後,我不敢去想這類的問題了 ─ 當至親摯愛離你而去的時候,你該怎麼面對接下來的時間。

我不能把他剩下來的鞋子送掉。

我站了一响,才明瞭為什麼:如果他回來,會需要鞋子的。

承認心底的想法,並沒有讓這個念頭就此消散。

Joan Didion 是位作家,以敏銳的觀察力與深刻的個人省思,從文化與歷史的角度剖析美國政治與社會,作品成為美國當代文化觀察的代表作。這樣一位習於理性思考的作家,在丈夫在某天驟死後,心中理性的那部份不斷告訴自己,丈夫的死已成事實,另一部分的自己,卻不斷的期待丈夫只是離開,會在某個瞬間又回到眼前。而這本書就是紀錄他這一年在兩者中幻想、掙扎的自我觀察。

Joan Didion 翻遍文獻、紀錄等,想要用理性的角度去解釋自己的心理變化,想要說服自己 John 不會回來了,雖然也都知道這是事實,還是不能接受。就像明知道打開門就可以看到,卻用很多其他的方式來說服自己,卻遲遲不敢去打開門。跟著 Joan Didion 的文字走過這一年,不敢太深入的去揣摩他的心境,因為光是用看的,就讓我胸悶。看著 Didion 走過熟悉的景物,一再的陷入思緒的漩渦,又掙扎的爬出來,不斷反覆。

我也知道,如果我們想自己繼續過下去,到了某個時間,我們就必須對逝者鬆開手,讓他們走,讓他們死去。

讓他們成為桌上的照片。

讓他們成為信託帳戶上的名字。

讓他們隨水流逝。

明白這個道理,並沒有讓我更容易鬆手放他隨水流逝。

很難想像 Didion 是用怎樣的心情將這段過程寫下,讓自己又一次的痛,好熟悉這個事實,卻又覺得接受這事實,是對摯愛的一種背叛,卻又不得不背叛。看完後,只想好好的珍惜每個現在,累積記憶,當那時刻來臨,一切再說吧。


奇想之年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作者:瓊.蒂蒂安 (Didion, Joan)
譯者:李靜宜
出版:遠流 2007/04

2007年4月22日

[啃書] 買與不買都上癮: 從Armani到Zara的時尚行銷



好久沒有看完一本書了,都是一堆斷頭書,好幾本都夾了書籤,可是就沒去把她結束,好不容易K掉一本。orz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時尚變成了一門顯學,在媒體與產業通力合作下,把時尚這觀念一點一滴的打進大眾的週遭。馬克‧敦格的這本書,不是風尚區的品牌介紹書,也不是本艱深嚴肅的研究論文,從第一章誘惑簡史開始,先把時尚史簡短的介紹一次,再從不同的面向切入這整個產業。設計師、時尚集團、攝影師、模特兒等,都有專章介紹,看完會讓你對這悄悄包圍你四周產業有個完整的認識。

其實對時尚產業而言,歐美市場並不是她們首要的目標,因為那已經是個成熟的市場,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操縱,亞洲才是她們眼中的肥羊。要怎樣簡單的判斷市場的成熟度,我覺得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去街上看看女性手上的包包,如果放眼望去都是些掛大LOGO的包,那這個市場就是還有很大的潛力,也就是還沒有成熟。名牌對這些消費者而言,只是個符碼,還不是種生活態度。

名牌之所以為名牌,還是有其歷史及講究之處,在用料及手工上,是有他的價值在。不否認不少的品牌是被行銷炒作起來的,慢慢的價格會背離其價值,如果再成熟的市場,消費者會自行判斷,會去選擇更名實相符的品牌,就像是歐洲的國家,街上的人穿著都很有型,但是不會看起來就像是個展示模特兒,而是善用混搭的技巧。但是在亞洲國家,消費者還沒有足夠的美感底蘊去走出自己的型,所以需要很多的導師來教導,這就讓產業與媒體有了行銷的空間。(10,11章)

就如最後結語所說的,當一個時尚市場已經被行銷到成熟時,會出現"聰明"的消費者,可以看透行銷手法,回歸供需法則,可以用H&M的上衣搭GUCCI的長褲,走出自己的型。可是永遠都會有新市場的存在,溫飽等基本需求被滿足後,就會想要更多的附加價值,也就會產生奢侈品的市場,所以等著看,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買與不買都上癮: 從Armani到Zara的時尚行銷
Fashion Brands: Branding Style from Armani to Zara
作者: 馬克‧敦格 Tungate, Mark
譯者: 林宜萱
出版: 高寶 2007.04

2007年3月31日

[展演] 斷章





幕下,遺憾的感覺好強烈,很期待看到他未來的作品,可惜沒有了.....



會去看這次的雲門公演,是因為伍國柱,我沒有看過他的作品,只是聽說。去年他的過世,有看過他的故事,精采而短暫的一生,之後就很想看看他的舞作,這次有機會看到就沒有放過。還好,我去看了,很精采的代表作,會想一看在看。可惜,你走的太早,很想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可惜。



他的舞是生活化的,沒有太艱深的肢體動作,很平常的。整齣舞的動作就是那些平常的動作,搔癢、頓足、吹氣、嘆息、振臂等十幾種,卻在不斷的變形重組後構成整齣舞碼。簡單的動作,卻讓人感到震撼,就是因為是熟悉的動作,才能打動人心。知道那動作的意思,所以就能看到他說的故事。



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背負著許多的期待,有太多的想望寄託在身上,就像開始的那顆白氣球,雖然潔白無瑕,卻在眾人的目光下冉冉上升。初來乍到的生命,是透明的,如同裸身的舞者們,在躁動中初探這個世界。慢慢的,發現自己的存在是孤獨的,雖然孤獨卻必須在群體中生活。



那種混合著壓抑、憤怒、悸動的情緒不斷在發酵,不斷的跌倒、爬起、再跌到。這種自我與群體的關係接連的出現,在孤獨的情緒到了頂點的時候,又捲入群體的漩渦。整個生命就被切割成碎片,在相似的情緒中反覆,如此不同又何其相同,不停的重複。



生命在群體自我的反覆中,也有甜蜜的愛戀,在民謠的節奏下,上演著一對對的雙人舞。這段真的很有趣,我邊看邊笑,男女間的愛戀在顯而易見的肢體動作下,了然於心。羞澀、害羞、試探、閃躲、反覆,愛情間的互動就被這些片段的動作包裹了。而之前的男方主動,到之後的女方主動,又是那麼的有趣生動。



生命就如同四季,從裸身到春夏秋冬,在不斷的群我困境中反覆,也到了尾聲。雖然都是那反覆的情緒片段,但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只是對象與程度的不同,如果拆解到最後,也是這些情緒在反覆重組。從開始的潔白氣球,到每個人都染上了不同的顏色,生命的躁動不安,似乎也變成了坦然的喜悅,不知是接受還是看開,最後還是到了最後。



舞蹈相對於戲劇,是更抽象的,境隨心轉,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詮釋。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否跟伍國柱一樣,不過我看到了許多。散場後,透過了斷章,我好像認識了伍國柱。用詼諧的角度去解釋人生,在有趣怪誕下有著對自我與群體的釋然,斷章就是伍國柱對人生的省思吧。



相關文章:

歲月斷章

我們最終都是孤獨的:雲門舞集伍國柱「斷章」

雲門2007春季公演官網



音樂

2007年1月23日

[啃書] 姊姊的守護者 My Sister's Keeper



小孩子能否有主宰自己身體的權利?小孩能否知道什麼對自己最好?

安娜的誕生,不是那上天的恩賜或是命運的輪迴,而是被設計的,設計來救她的姊姊─凱特。凱特罹患了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醫生判斷活不過十歲,為了救她,莎拉與布萊恩運用基因篩選的醫學科技,生下與凱特有完美基因配型的安娜。臍帶、血液、骨髓、幹細胞,十三年來為了延續凱特的生命,安娜不斷的供給凱特他部份的身體,這也是他被生下來的主要原因。但現在輪到了他的腎臟,安娜受不了這種日子,他決定控告他的父母,要找回她身體的醫療決定權。

小說的視角一直在變化,不斷的轉換第一人稱。作者用第一人稱的轉換當作章節,且以當時的主述者當做章節名稱,有的小說根本不提示就直接轉換,Jodi 算是貼心的。我滿喜歡這種敘事方式的,可以用不同人的角度來審視一件事情,本來事情就沒有絕對,端看用何種角度去了解。

不論是安娜或傑西,都生活在凱特的龐大陰影下,很想多得到些父母的注意,但是又知道那是不能也不可能的。喜歡 Jodi 描寫傑西這個角色的方式。過度瀟灑的無所謂,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保護色。不斷的惹事生非,是想得到更多的注意,還是只是要證明自己的存在。當布萊恩質問傑西所做的事情時,「我沒辦法救他。」傑西脫口而出。凱特是注目的焦點、安娜是為了凱特的存在、那我呢?這問題傑西應該問過自己無數次,但最後也只能尋找其他的出口,來發洩那無能為力的自責。

只有莎拉的主述,是由過去一路到現在的。莎拉是家的核心,他主導了整個家的意志,所以作者特別著墨在莎拉一路走來的心情。莎拉在小說裡是個爭議性的人物,他為何可以決定安娜要捐贈自己的身體,他為何愛凱特愛的這麼深,這都跟他自己的生長歷程有關,所以才需要蘇珊(莎拉姊)這個角色來強化莎拉的個性。就如同莎拉在法庭上的結辯,他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也沒時間思考對不對,他只能這麼做,也相信這麼做是對的。

書中安排了凱特與安娜、莎拉與蘇珊、茱莉亞與伊莎三對姐妹,各有各的相處模式,也各有各的陰暗面。在這些姐妹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手足間的愛恨嗔痴,那是種很難細說的羈絆,但是你知道那就是了。

雖然你想要抓住某個人離開這個世界的酸苦回憶不放,然而多少還是會從指縫間漏掉。活著的行為是潮水:開始時似乎一點都沒差別,然後有一天你往下看,看到痛苦已經沖蝕掉許多。 --p.430

不喜歡故事的結局,太戲劇性了。但仔細想想,作者這種安排是很刻意的,讓那遺憾加倍,悔恨也加倍。不想說太多,看過了後就知道,試著從每個角色的角度去想,就會知道這結局是痛的,是無法磨滅的,對每個活著的人,跟她們所忽略的。

這本小說的命題是龐大的,從人工生命一直到家庭價值,都不是可以討論出個答案的問題。Jodi 用這個故事完美的把這些問題串起來,用故事讓讀者去思考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沒有給你答案,但給你思考的過程,有很多地方可以討論。好看的小說,但是很難輕鬆的看。


姊姊的守護者 My Sister's Keeper
作者:茱迪.皮考特 Picoult, Jodi
譯者:林淑娟
出版: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6.12

2007年1月10日

[啃書] 神之雫



同事極力推薦的一套漫畫,我有時候很難抗拒推薦,所以就敗回家了。

這是部關於葡萄酒的漫畫。主角神咲雫是位不喝葡萄酒的啤酒公司業務,卻有位舉世知名的葡萄酒評論家老爸--神咲豊多香。有天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卻同時發現父親在臨死前又認了一名年輕的天才紅酒評論家--遠峰一青當養子,而兩人要從他的遺囑中的線索去找出所謂的12門徒葡萄酒與最後的神之雫,最後找到的人就可以繼承他所有的遺產。

雖然神咲雫不會喝葡萄酒,可是卻從小受父親的菁英教育,擁有一身辨認紅酒與侍酒的絕技,而父親收遠峰一青的理由背後似乎隱藏些秘密,漫畫就圍繞這個比賽而展開。

日本人寓教育於漫畫的功力真的很厲害,或者說是藉漫畫來炒熱話題的功力。這部漫畫在日本已經帶動一波紅酒熱,在台灣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效果。漫畫中滿滿的都是葡萄酒的知識,單行本的後面也有十多頁的葡萄酒小常識之類的,看完後不會比看葡萄酒專書來的差,而且不像那些教科書般的乏味,多少還有畫的美美的帥哥美女與兩方競技的故事相伴。

農產品真的都是很大的學問,所以才會有"達人"這類的專家用進時光去鑽研,而由農產品釀造出來的酒,更是讓很多人著迷。我之前也有買過葡萄酒介紹的書來看,不過也都是看心酸的,因為口袋不夠深,光看沒有搭配著去品嚐,光知道一堆名詞是沒有用的,也只能唬唬人罷了。這次可能也是做個專有名詞複習而已,算個入門吧,總是欺騙自己這樣以後開始喝的時候就會進步神速。XD

2006年9月16日

實體 v.s. 網路

「當網路書店在銷售商品上具有優惠折扣、便利的取書方式、新書訊息、內文試閱…等多種優勢時,你還會去實體書店消費嗎?為什麼?」

這是開會時,我們家店長提出的問題。

自從網路書店出現後,提供大家一個便利的購書管道。不過對於實體書店來說,是多了個強勁的對手。有人說網路書店瓜分了實體書店的市場,也有人說網路書店是開發了新的市場。不過對身在其中的人來說,看這個問題總少了些客觀性,所以不論潛水的或是浮出水面的,請大家多發表一下意見,謝謝。

2006年8月28日

國外都.......


敦南店不只是個書店,早就是個觀光景點了,畢竟24HR書店的這塊招牌還滿吸引人的。一到寒暑假就很多"歸國華僑"到敝店參觀,雖然不少買書都賣不少,但也有不少令人覺得很......

CASE 1. 告示明明寫很清楚的折扣條件,結帳的時候就裝死,還說看不懂中文,硬要凹折扣。

CASE 2. 一群ABC到店裡閒逛,穿的全是HIPHOP樣,然後就在店裡嘻鬧,還用英文高聲喧譁。

CASE 3. 拿著一堆書到服務台要求退貨,同仁在解釋說明可以提供換貨不能退貨後,就在那爭論,然後撂下一句"國外都可以怎樣怎樣"

其中最讓我上火的就是拿"國外都怎樣怎樣"來要求的,聽到這種說法表面上還是要一副虛心受教的良好服務態度,可是會從心中怒起來。騙人沒出國過啊~~~該有的服務我們是一定會做到,當然也會朝更精緻的服務邁進,但不是在你無理要求的時候,還拿國外怎樣怎樣來給我們"指教"。

我不是在歧視華僑或是ABC,不過有些真的很令人厭惡,好像呼吸過外國空氣,就會高人一等似的,然後回到僑居地,又不敢在外國人面前指教~~(我怎麼會知道,我有親戚就是這種人orz)

其實服務這種事本來就沒有一定的標準而且彈性很大,總歸一句就是"互相"。不是每個服務業的外場都是聖人,客人態度好的時候,我們也會更用心的服務你;客人趾高氣昂的指教的時候,對不起一切照規矩。會叫的人有糖吃,做服務業的都知道這句話沒錯,可是我們也可以讓你覺得吃到糖,可是給態度好的客人吃更大顆的。

日本人的服務是很貼心且面面俱到的,但是日本的客人也是彬彬有禮並不會多做要求。美國的顧客很在乎自己的權益,但那是有明文規定的時候,而且會照規矩來。有的時候覺得台灣很多客人真的很厲害,對自己有利的通通學,然後對自己不利的通通不當一回事。趾高氣昂的要求全方面且貼心的服務,還要來鑽法律漏洞,真的應該給這些人拍拍手。

2006年7月2日

夫妻臉



我滿喜歡看情侶們的互動的,不過都是偷偷的瞄,小心的看。一半是害羞,另一半是不想打擾到他們的甜蜜。

現在的台北街頭,一對對的情侶,常有許多親暱的互動,比起國外,早已不遜色,不少情侶更是不惶多讓。早先還不時看到報章上有些衛道的文章,如今大家也早已見怪不怪了吧。

我工作的地方,算是半個公共場所吧,尤其是信義店,更是變成信義計畫區的最佳歇腳點。比起一般的書店,寬闊了不少,搭配上名師設計的設計裝潢,一整個就是最佳約會場所。

女生盤坐在男生懷中,男生倚靠著女生的肩頭,共享一本書。男生橫臥在女生的腿上,各自沉浸在彼此的書中。男女背靠背的坐在裝置藝術前,看到投入時,還不忘回頭來個一吻。更有甚者,書就癱在一旁,專心在兩人間的旖旎風光。

我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有時還是會被她們的創意驚嚇到,不過依然是甜蜜蜜啊~~

偷偷觀察了很多情侶,不論是敝店裡的紅男綠女,還是在公園漫步的白頭夫妻,大多數都有夫妻臉。有的是長的像,有的是氣質像,看起來就是個搭。

到底是因為像所以在一起,還是在一起所以才會這麼像,這應該又是個雞蛋問題吧XD

無論如何,都是甜蜜到令人忌妒啊。


p.s. 1 絲絲照片借一下 ^^
p.s. 2 那天來個誠品甜蜜蜜(甜膩膩)照片徵件好了 XD

Back to Mother Store



習慣上把進公司的第一家店,稱為自己的母店,所以敦南店就成了我的母店。

當初被詢問是否要調回敦南店的時候 ─ 正常來說都會回答,我回去考慮一下,晚點再回答 ─ 可是我幾乎沒啥考慮就答應了,主管們似乎也頗訝異。其實,正好前一陣子有在考慮,到底自己是不是要走這一行。因為還算年輕,真的想轉行的話,還會有比較充裕的空間。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承受轉變的彈性會隨之遞減。

在考慮的這段時間中,其實整個工作節奏算是不及格的,雖然外在看起來還可以,裝忙還裝的頗像的,可是有苦自己知,其實是很沒有章法的在工作。慢慢釐清想法後,剛好被詢問是否要回敦南接觸新的領域,也就沒啥考慮的就答應了,也是給自己更多的刺激吧。

回到母店後,感覺一整個熟悉;卻又如此的陌生。熟悉的是整個賣場的感覺、人群的感覺,陌生的是多了很多新的同事。或許會好奇,不就是人群咩,有啥差別?其實每個商圈都有不同的人味,最明顯的就是東區與西區的差別。敦南店跟信義店,感覺上是很類似的啊?一開始我也如此的認為,可是到了信義區後才發現,其實還是有不少的差別。

信義區就像是個大賣場。雖然包裝的很多采多姿,可是群眾的組成,其實跟大潤發、家樂福等大賣場,有著不小的相似性。感覺就像全家出外走走順帶購物似的,要買不買,很大的成分是看心情。而信義店座落於其中,當然也是被如此的客群所攻佔,差別只在我們是賣書而已。

而敦南店的客群,明顯的就少了家庭味,多了不少的高調。穿梭於其中的人,感覺上就多了點雅痞味。不過氣質這東西,是很容易偽裝的,如不刻意觀察,很容易被唬過(在下我就頗會裝氣質XD)。在裝氣質的狀況下 ─ 也可以說被敝店的氛圍所感動 ─走出店門總覺得要帶個誠品紙袋,更能加強那有氣質的時尚男女形象。

本人骨子裡還頗俗氣,在外確總愛裝個小資形象。所以回到這充滿布爾喬亞符號的敦南店,就感覺通體舒暢。雖然私下幹譙客人還是要的,可是卻幹譙的滿心歡喜。忙歸忙,到還忙的滿爽的。

XD

2006年3月7日

[好文] How to be a Good Customer in the Bookstore?

同事在她的BLOG上的文章
寫的太讚了 一定要轉來這



當您在逛書店的時候:


當您在看不是屬於自己的書時,


找個舒適又不擋路的地方坐著看-有禮貌

當成自己家,趴在椅子上或地上看-沒禮貌

好好的拿著書-有禮貌

像古代人一樣把書捲起來看-沒禮貌


當您看書的中間要停下來做別的事情時,

把書闔上放在自己身邊-有禮貌

把書維持在剛才看到的地方然後開開的蓋下去-沒禮貌




當您看完書如果不知道該放回哪裡,


拿到服務台或給工作人員-有禮貌

隨便丟在賣場上-沒禮貌


當您需要書上的資訊時,

買下它-對作者有禮貌

到服務台作短暫抄寫-有禮貌




在角落短暫抄寫-嗯。


墊著書抄寫-沒禮貌

拿相機拍下來-沒禮貌

把書攤了滿地,大剌剌的寫-超級沒禮貌

跟同伴一起抄-這裡不是圖書館




當您想看的書外面有封套時,


拿給服務人員協助拆閱-有禮貌

自己偷拆-沒禮貌

自己偷拆還把包裝塞在書櫃上-超級沒禮貌


p.s.漫畫恕無法拆閱



如果有人打電話給您,

響鈴是無聲或震動-超級有禮貌

趕快接起來-有禮貌

讓它響半天-沒禮貌


當您講電話的時候,


找個人比較少的地方小聲講完-有禮貌

在賣場上邊逛邊講-沒禮貌

聲量大到有回音-超級沒禮貌



當您不知何處結帳、洗手間位置、想找的書在哪裡,詢問賣場人員時

聽完全部敘述再前進-有禮貌
話還沒講完就朝著不確定的地方走-沒禮貌

話還沒講完就朝著不確定的地方走,找不到還回頭來罵服務人員-超級沒禮貌



當您手上有食物時,

食用完畢才進入書店-超級有禮貌

拿在手上或收進袋子裡不食用-有禮貌

在像信義店這麼大的店面,找個空曠沒有書的地方趕快吃掉-算你有良心

邊逛邊吃-沒禮貌

邊逛邊吃還分給同行的人-超級沒禮貌


當您手邊有垃圾,附近又沒有垃圾筒時,

走遠一點丟掉-有禮貌

請服務人員代為處理-還算有禮貌

隨便塞在書櫃上-超級沒禮貌


當您覺得書店很漂亮時,

在不阻撓到其他客人的前提下駐足欣賞-有禮貌

對經過你身邊的服務人員表達讚許之意-感恩啊~

詢問服務人員硬體設施哪裡買-很抱歉,大部分都買不到。

拿出相機拍照留念-沒禮貌

被賣場人員制止後還繼續偷拍-超級沒禮貌


p.s.非常抱歉,目前賣場不開放私人攝影,真的非常抱歉。



當您帶小朋友一起來時,

陪著孩子一起看書-很溫馨

念故事給孩子聽-很溫馨但是會吵到別人

找一本書給孩子看,孩子很乖的坐著看書-有禮貌

找一本書給孩子看,孩子遇到問題時回答他-很溫馨但是會吵到別人

找一本書給孩子看,孩子遇到問題時敷衍他-沒禮貌

找一本書給孩子看,孩子遇到問題時不理他,自己看自己的-超級沒禮貌

自己看書看得很高興,放任小孩亂跑-世界無敵超級沒禮貌!

在賣場責罵小孩、打小孩-這已經不是禮貌問題了。



當您到櫃檯結帳時,


跟收銀人員說謝謝-非常有禮貌,感恩~

排隊-有禮貌

迅速決定付款方式-有禮貌

不知道該刷哪張而選很久(卡神不是人人能當的)-沒禮貌

拗折扣-超級沒禮貌

插隊-………


當您到服務台退換貨時,


雖然因為商品瑕疵,但是仍然心平氣和-超級有禮貌,感恩~

因為商品瑕疵就破口大罵-沒禮貌

不慎買錯但是態度友善-有禮貌

不慎買錯還盛氣凌人-沒禮貌

鑽某種漏洞惡意大批退貨-超級沒禮貌



當您需要手上的書籍時,

拿去付錢-正確

沒付錢就放進包包裡-錯誤



關於「客訴」:

如果您遇到惡質服務,客訴是消費者的權益。
如果您提出的要求不合理而無法做到時,成天嚷嚷著客訴,只會壞了您的氣質。

2006年2月16日

小布和他的女人們~~






現在雜誌區工作站的對面
就是"話題/人物"的櫃子
"話題/人物"好高尚的名字啊
其實櫃子陳列的都是些歐美的八卦雜誌 XD
US Weekly, People, Star, Life & Style.......

從去年至今 一個月可以看到小布跟他的女人們無數次
一本雜誌一個月四本至少有一本封面是他們
那這麼多本雜誌就知道看的有多煩了

這兩天過年延遲的外文雜誌都來了
一次來快40箱 上到八卦雜誌時
又看到他們了 而且一半以上都是 orz

小布跟裘莉啥時結婚呢
珍妮佛是否仍對小布念念不忘呢
兩人的愛情結晶要叫啥名字呢
裘莉可能會為子息影一年喔


........................

(/‵′)/~ ╧╧

PS 不過有他們的八卦雜誌 總是特別好賣 orz

2005年11月29日

遠見30 12月號




特殊的吊橋書櫃

這期遠見30雜誌的特別企劃 誠品與我
看了真的滿感動的會起雞皮疙瘩
因為我真的身在其中


而其中所說的台灣最大的書店
誠品信義旗艦書店
也就是我這半年來在忙的
很快的在十二月就會開幕了


會進誠品也是個偶然
我是滿喜歡看書的小孩
以前我並不是很常逛誠品
但是一直對誠品書店有很大的認同
因為這就是我想要的書店
不只是販賣知識而是在推廣知識
藉著活動裝潢等軟硬體來加工與書的邂逅


當初在服替代役的時候
是計劃著要去考建築研究所的
退伍後原本是想要去誠品邊工讀邊準備的
又覺得要半路出家去念建研所有點莽撞
就直接應徵誠品正職去嘗試一下
而我也只有投過誠品一家的履歷


第二次面試的時候被告知會被分發到服務台
是有點出人意料之外
本來以為會是在書區工作的
但與人互動本來就是我喜愛的部分
也就欣然同意


在服務台待了九個月之後
比預期之中早的被調進書區
又是一次的出人意料之外
在服務台的時候就有再想說可能會被調到哪一個書區
想來想去都在書上打轉
被告知的時候卻是被調到雜誌區
真的很意外不過卻也不會慌
因為我家一個月少說會買15本的雜誌
加上又喜歡吸收新知這應該是個不錯的挑戰


在雜誌區當門市五個月後
被告知要升組長時真的才是驚訝
因為在書店經驗是很重要的
身在敦南總店又年資尚淺
被當時的組長告知時真的有點發昏
當時因為組長人力調度
有兩位組長調他店
調一位進來一位內升
機會難得怎能放過
就在今年一月變成了書區組長


當了組長後真的眼界大開
店長是老資格的店長
之前離開誠品到出版社任職
後來又回到誠品
在開會的時候會有很多經驗傳授
總店會有很多活動
可以接觸不少文化界的活動
也可以接觸到很多內勤單位的同事
加上店長本身是個要求高的人 也就是龜毛
而文化事業部副理 吳先生都是龜毛人
所以總店就會變成眾矢之的
被採高規格對待
經驗就不斷的在累積


在年初的時候就有聽到
誠品對當初的統一高島屋很有興趣
但是也只是想想而已
因為SOGO 微風都很有興趣
誠品怎麼可能搶的到
結果我們小看了吳先生
在五月左右確定是誠品拿到合約


接著就是忙碌的時刻到來
拿下案子沒多久就確定由我們店長接旗艦店店長
而他手下的組長群就是當然的籌備成員
同時誠品整個資訊系統要轉換為ERP
然後會員規劃也要變成誠品卡
所以三檔大事同時進行
就一直忙到現在了


書區規劃 櫃位規劃 動線規劃 營收預估 書籍規劃
書籍訂貨 人事訓練 道具設計 書區上書 ........
加上同時還要兼顧敦南店的營運
真的讓經驗值快速累積
很多待很久的同事都沒辦法接觸到的
我在短時間內都體驗了一回
真的很累但也很充實很好玩


剛剛把遠見30的專題看完
就有感而發的打了這一大篇
把我在誠品的經驗簡述了一下
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講的
有機會再說吧


對誠品有興趣的人
可以去書店翻翻這期雜誌
雖然講的好像滿廣告的
不過仔細想想也沒誇張多少
一直在支持我們的真的是一股傻勁
希望我能一直有這樣的熱情

^^